各鄉(鎮)黨委、政府,縣屬各黨(工)委(黨組)、各部委辦局,各人民團體,各企事業單位,中央、省、市直屬單位,駐西軍(警)部隊:
根據《關于評選第三屆西盟縣道德模范的通知》(西宣通〔2021〕1號)工作要求,經層層推選和西盟縣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組委會評選后,推薦陳德毅等13名為2021年第三屆西盟縣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獎,現面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公示時間為2021年5月12日—5月19日。公示期間,如有異議,單位和個人均可來電、來信向縣文明辦反映。
聯系方式:高中耀、黃婷,電話:0879—8342029,郵箱:xmxwmb@163.com
附件:西盟縣第三屆“道德模范”候選人名單
西盟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2021年5月12日
附件:
西盟縣第三屆“道德模范”候選人名單
助人為樂模范
陳德毅,男,佤族,1950年9月生,中共黨員,原西盟縣林業局局長(已退休);
巖東,男,佤族,1964年3月生,群眾,原西盟縣勐梭鎮秧洛八組組長(已退休);
冬妹,女,拉祜族,1986年1月生,群眾,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組村民;(第三屆西盟縣道德模范提名獎)
見義勇為模范
艾罕孟,男,傣族,1988年9月生,群眾,西盟縣勐梭鎮勐梭村三組村民;
誠實守信模范
羅小榮,男,1979年1月生,漢族,中共黨員,西盟縣翁嘎科鎮英臘村羅陽組黨支部書記、組長;
扎克,男,拉祜族,1991年10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組組長;
巖平,男,1988年5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護林員、第六支部書記;(第三屆西盟縣道德模范提名獎)
愛崗敬業模范
娜漢,女,佤族,1983年7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推廣中心副主任;
李照,男,漢族,1991年12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龍須路消防救援站指導員;
劉勇,男,漢族,1974年7月生,中共黨員,勐梭社區服務業黨支部支部書記;(第三屆西盟縣道德模范提名獎)
孝老愛親模范
方向東,男,彝族,1989年1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稅務局副局長;
娜王,女,佤族,1987年10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勐梭鎮王莫村婦聯主席;
娜目來,女,佤族,1972年4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中課鎮政府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第三屆西盟縣道德模范提名獎)
助人為樂模范
陳德毅
陳德毅,男,1950年9月生,1972年12月參加工作,2010年10月退休于西盟縣林業局。一直以來,陳德毅都是西盟縣樂于助人的榜樣,一方面在工作中樂于助人,2009年9月陳德毅被推薦當選為第五屆西盟縣老體協主席,一干就整整6個年頭,干起工作的陳老,別人根本看不出來這個71歲的老頭是一個心臟搭著支架疾病纏身的人,他始終把自己所擔負的工作責任放在心坎上,就像一頭不畏重負的孺子牛,將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獻給了他所從事和熱愛的工作,多年來陳老先后爭取150多萬元資金投入老年人活動場地建設,對西盟縣老干部活動中心室外活動場地進行硬化;建設門球場;完成了3塊西盟縣老干部活動中心室外活動場地遮雨棚建設;完成了勐梭鎮老干部活動中心建設,建設跳舞大棚1個、門球場1塊、陀螺場1塊、地擲球場1塊、氣排球場2塊,完善了保投管室等設施;完成了勐卡鎮老年大學366平方米的活動室建設;對縣綜合辦公樓右側的陀螺場等文化娛樂設施改造;六年來,他共為老體協爭取工作、活動經費25萬余元,保證了西盟縣老體協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和順利開展。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樂于助人。陳老雖不富裕,但是2008年6月向組織交納“特殊黨費”1000元,用于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災工作;2021年,當他聽到因在脫貧攻堅崗位上犧牲的李有輕事跡時,毫不猶豫地為其家屬捐款1000元。另外他對支部黨員困難職工給予關心慰問,有的呈報組織解決,生病住院去看望,在外地經常主動聯系。對局里的工作也很支持,經常提一些合理化建議,對社會公益事業也都很支持,多次組織本支部黨員參加抗震救災、扶貧濟困等捐款活動。鑒于他樂于助人、嚴于律己,受到了組織和群眾的好評,真實了“夕陽近黃昏,可是無限好”的寫照。
巖東
巖東,男,佤族,1964年3月生,原西盟縣勐梭鎮秧洛八組組長。秧洛村原本是個閉塞的小村,村民常年靠“春種幾壟地、秋摘幾筐果”謀生。1983年,巖東同志穿上軍裝,走出了大山,在部隊服役期間,榮獲“優秀代表”“優秀黨員”等稱號。3年服役期滿,巖東懷著一腔豪情的他回到生他養他的地方,看到家鄉依然貧窮如故,城鄉之間的巨大反差,讓他倍感心痛。1986年,他毅然選擇在本組擔任組長,巖東同志把在部隊中的良好作風帶到生產生活中,認真帶頭學理論、學科技,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科學技能,遵紀守法、爭當致富帶頭人。在擔任組長職務后他更不忘黨對他的培養,村民對他的信任,時時刻刻與秧洛村人民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經常深入群眾中走家串戶,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聽取群眾的心聲,及時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樂于助人,幫助群眾辦實事,努力為群眾服務。巖東是秧洛村八組的“活雷鋒”,只要看到困難或者需要幫助的村民,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家里并不富裕,他也總會第一時間關心本組貧困戶,為他們清掃家門前環境衛生,為留守老人添被褥;在節日期間組織牽頭對特困家庭、單親家庭進行慰問;組內缺水,他帶著自家兄弟,找水源,找到后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接到組內供村民使用;道路不通,他便以身作則動員群眾挖出一道產業路;電路不通,他找資源,找上級部門反映,直至通電。2015年建設安居房期間,組內部分群眾無宅基地建房,巖東不假思索的無償讓出自家5畝多的土地面積給大伙建房居住。有人問巖東:“你讓出那么多地值得嗎?”巖東笑笑地回答“苦日子過怕了,我們寨寨祖祖輩輩都住破舊的茅草房,現在黨的政策好了,我讓出一點地給大伙不算什么,只要大家都過上好日子了,我就覺得值得”。在巖東的帶領下,秧洛村博航八組發生了質的變化,環境改善了、飲水改善了、住房改善了,甚至人均收入達到了20000以上。然而對大家的認可,巖東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成績,是大家一起努力取得的成績”。
冬 妹
冬妹,女,拉祜族,1986年1月生,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組村民。
冬妹,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組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承襲拉祜族能歌善舞的優良傳統,憑借自己一腔對音樂的熱愛,本著為村民服務的理念,在本組自費成立了“野科拉祜啞”文藝隊。這個文藝組織由冬妹自發領導,宣傳發動吸收本組土生土長的對文藝方面感興趣且有愛好的人員來參加。招募人員要求無政治問題、作風正派、身體健康、服從安排、有集體觀念。村民們和冬妹開玩笑說道,“冬妹,你自掏腰包組建文藝隊,還獨自承擔費用請專業老師教學,別人學到了本領,你豈不是虧大啦!”冬妹總是笑著說,我建立這個文藝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我們村的民族團結,提高我們村的文化素養,活躍農村文化,宣揚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是為了謀取利益,我愿意。團隊的節目主要是以舞蹈和自編自演的民族歌舞為主,自2016年成立以來,五年間,有14名成員加入文藝隊,冬妹不辭辛苦地帶領她的團隊走組串寨,使班母村的農村氛圍得到了激活和增益。冬妹說,白天干農活,晚上回來接著排練。我們沒有活動經費,也沒有寬敞的排練場地,但是我們不辭辛苦,克服困難,能堅持按照規定時間排練。為了進一步提高團隊的演藝藝術,定期請老師來教,吸收良好的經驗,只為了創造更好的節目和表演效果。不計較付出的冬妹是班母村的開心果,也成了班母村口口相傳的“老好人”。
見義勇為
艾罕孟
艾罕孟,男,傣族,1988年9月生,群眾,西盟縣勐梭鎮勐梭村三組村民。2015年9月8日,艾罕孟、巖義章、巖伍相3人在塘邊游玩,忽然聽到不遠處有呼救聲傳來,循著呼救聲望去,不好,有人溺水,情況十分危急,見此情景,年輕的艾罕孟奮不顧身縱身躍入深不見底的水中,一個猛子扎下去,終于抓住了溺水者的小腿,拼了命地往潭邊推送,經過努力,終于將女子推送至潭邊淺水處。隨后同伴巖義章、巖伍相也相繼跳入水中進行施救,在混亂中將另外兩個女子救到岸邊。他們3人這種不顧個人利益,不怕流血犧牲的先進事跡也因此先后榮獲省、市見義勇為協會的大力表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一直是傣族小伙艾罕孟的口頭禪,他毫不吝嗇的將創業經驗和知識分享給大家。通過這幾年客棧和快餐店的紅火經營,艾罕孟一家先后帶動10余名青年就業創業,有的是保潔員、有的是安保人員、有的是收銀員,有的則專門為他們提供優質大米、新鮮肉類和蔬菜。西盟降雨量大、雨季長。一到雨季,甜筍、木耳等各類山茅野菜到處旺盛生長,每到這時,居住在山上的佤族、拉祜族群眾就會背著到處賣,有的由于太老或者品相不好賣不掉,群眾就會背過來問能不能幫他們買下來?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只要價格不高,哪怕不吃,艾罕孟全家都會盡量買下來,讓山里的群眾能盡早回到家中。有一次,中課鎮的一名村干部到艾罕孟家里吃快餐,因為走得急,忘記了一個黑色的塑料袋。在打掃衛生時,艾罕孟打開黑色塑料袋一看,里面是一折厚厚的百元現金和幾十張新辦理的社會保障卡,艾罕孟心想:“那人肯定急壞了,得趕緊想辦法聯系到她”。通過熟人打電話到中課鎮政府工作人員,描述了社?ɑ拘畔,推測那名村干部大概屬于哪個村,不一會,那名女干部汗流浹背、臉色蒼白地跑過來,通過核對后才物歸原主,那人臨走時一再表示非常感謝!像這種忘記手機、雨傘、新購置的生活用品等類似情況,只要是在艾罕孟家遺留,那叫進了保險柜——放心,他們都會盡量收好,等待他的主人回來找尋。一直以來,艾罕孟帶動全家人力所能及地為周圍的群眾做些實事、好事,善良、正直已經成為艾罕孟的生活日常。
誠實守信
羅小榮
羅小榮,男,1979年1月生,漢族,中共黨員,西盟縣翁嘎科鎮英臘村羅陽組黨支部書記、組長。有人問過羅小榮堅持的秘訣是什么,他說“初心和誠信,初心讓我堅持自己的信念,誠信是我踐行初心的初衷”。羅小榮常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自己富了,不能忘了黨和政府的培養和支持,不能忘了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幫助,要在帶領群眾致富方面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羅小榮的家庭生活很不寬裕,日子過得很緊,外出打工也掙不了多少錢,根本解決不了家庭的貧困狀況,他便思考怎樣做才能發家致富。1998年,在黨委、政府的宣傳引導下,他認識到養豬是一項能發家致富得好渠道,經歷了失敗和挫折,2009年始終不放棄的羅小榮成立了羅陽組科學養豬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社員目前73人,帶動農戶20戶,他始終堅持生態、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運用市場規律,不斷促進產業化、品牌化,注重產品質量,積極探索銷路,雖然他的生豬銷售供不應求、市場豬價猛漲,但他從未不重質量重數量。在國家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之際,2017年,羅小榮在英臘村投資茶園,現有茶地129畝,建起了茶葉加工廠,幫助村里培育了20位種茶專業戶。作為一名茶農,他明白,僅僅只有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做不好茶的,還需要有一個誠信的品質,他始終堅守著做“干凈茶”,做一個誠實的茶農。他堅信“一片葉是一種責任,種好這片葉即是做好人,是一種堅守,也是一種品質”。在他的帶動下,有更多的村民依靠種茶年收入增加上千元。為了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羅小榮不斷掌握市場行情,尋找商機,把發展目標投向了林下土雞養殖。無論是初期銷售渠道打不開還是到現在銷售渠道穩定供不應求,羅小榮堅持出售的土雞,必須通過相關嚴格的檢疫手續才能出欄,一旦出現病雞,立馬進行隔離觀察治療,寧愿兩手空空也絕不出售一只病雞,他也同時這樣教育來學習養殖技術的農戶。勞動之余,羅小榮還喜歡瀏覽市場動態,研究栽培新技術,將了解到的各種信息、知識與茶農交流,使他們眼界更寬,眼光更遠,達到物質、精神雙富有,人人爭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
扎 克
扎克,男,拉祜族,1991年10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第一村民小組組長;
90年后的扎克長得陽光帥氣,隨時笑瞇瞇的,兩顆小虎牙最顯眼。走進扎克家,老遠就看見圍欄上掛滿了金燦燦的包谷,三室一廳的小洋房整潔干凈,旁邊廚衛工程改造剛建的廚房和衛生間的瓷磚閃閃發亮。扎克初中畢業后就跟著老組長老玖一起打工,經常到縣城打工栽種綠化樹苗,扎克還每天給老板找工人,介紹自己村里的貧困戶出來打工,帶動了本村很多貧困戶,遇到老板資金周轉不開發不上工資的時候,扎克寧愿自己吃虧也不會虧待自己的工友,拿著自己的錢給工友墊付工資,并說道“我介紹他們出來打工,像他們承諾過日子一定會比現在好,我不能言而無信讓他們吃不上飯”。
2017年脫貧攻堅小組干部改選,扎克得到群眾的一致認可,被選為副組長,扎克一直堅持“幸福是干出來的”“只有發展才是擺脫貧困的源動力”的信念和誠實做人、誠信做事。2019年,由于本組的茶葉無人收購,扎克大膽承包本組與秧洛九組的茶葉加工廠,讓利給茶農,收購全組200多畝的茶葉鮮葉21.5噸,支付村民鮮葉款17萬元,解決了本組茶葉無人收購的境況。附近的村民也相當認可他的這種做法,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在收購鮮葉的過程中,絕不缺斤少兩,定期發放,從不拖欠老百姓的茶葉錢,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向著扎克的為人靠攏,學習著他誠實守信的精神。
巖 平
巖平,男,1988年5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護林員、第六支部書記。
巖平,個子不高,皮膚黝黑,但很健碩的一個佤族小伙。他積極樂觀,身上總散發著佤族人與生俱來的善良魅力。是班母村九組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自幼喪父的他從不氣餒,通過自己的努力,憑借與生俱來的善良秉性,現任勐梭鎮班母村護林員兼班母村第六支部書記,同時也加入了班母村“紅太陽”勞務服務專業農名合作社,他的積極樂觀帶動了身邊不少人;叵肫鹱约旱倪^去,他總是坦然一笑而過。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之際,2016年,一個年近八旬的老奶奶有個兒子,名叫巖某,好不容易娶了個媳婦,因為家里條件差,加之巖某喜歡喝酒,還沒給老奶奶嘗嘗抱孫子的滋味,兒媳卻跑了。從此巖某更是嗜酒如命,荒度時光,不顧老人,這讓本就貧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巖平了解情況后,主動到巖某家中進行開導,并積極幫助照顧巖某的母親,幫助其打掃家庭衛生,讓老人家能夠過上干凈衛生的生活。剛開始,巖某不相信巖平能夠堅持長久地幫助他們,各種刁難巖平,他對巖平說:“你就像我媳婦一樣,沒幾天就會跑的,你就是來做做樣子,再說我兩個非親非故,我就不相信你能做到天天來幫助我們!”巖平卻用奠定的語氣對他說:“我這個人,從小就不騙人,我說到做到!你母親年紀大了,你這個兒子卻這樣不爭氣,你不相信就看著,看我是不是比你這個親生兒子更能照顧好你媽媽,讓你家生活好起來!弊源艘院,巖平堅持一邊做著巖某的思想工作,引導他發展產業,一邊堅持隔三差五給老奶奶打掃房前屋后,把她的臟衣服、被套等拿到自己家里洗,洗干凈了以后又拿回去給老奶奶整理床鋪,用自己通俗易懂的方法給老母子倆講述著國家現有的惠農利民的好政策,慢慢地在巖平的堅持努力下,巖某思想發生了變化,知道種甘蔗、種青貯玉米,還主動去巖平他們的合作社打工,母子倆的日子越來越好,并且實現了脫貧。巖某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巖平和脫委會一直以來的幫助和關心,才讓他走出陰影,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睅r平用行動履行了承諾,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為之感動,都說巖平說到做到,是個誠實守信的人。
愛崗敬業
娜漢
娜漢,女,佤族,1983年7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推廣中心副主任。
娜漢是一名奮戰在農業戰線上的技術人員,作為一名技術干部,在工作崗位上她始終如一,嚴謹求實,謹奮刻苦,兢兢業業,較好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作為一名共產黨,她始終保持堅強的黨性,時刻以一名共產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服從工作安排,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做到干一行、鉆一行,以自己的言行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娜漢同志工作17年以來,一直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圍繞全縣農業重點產業,參與開展了農業科技知識宣傳與普及,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承擔完成了青貯玉米品種試驗、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參與完成了科技增糧項目、測土配方、甘蔗輕簡栽培技術、無筋豆等,為我縣農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年來,按照縣委提出的“5+X”產業發展思路,積極開展經濟作物公益性技術指導和技術推廣服務工作,組織農戶發展生產,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主要把甘蔗輕簡栽培技術示范推廣作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她和同事們的技術指導下,甘蔗生產上主推甘蔗綠色輕簡生產技術。完成種植1.71萬畝,新技術的推廣得到認可,調動了蔗農的積極性,大部分蔗農從以前不想種,到自覺積極種植。2019-2020榨季比上榨季增產3.9萬噸,增50%。在增產增收的同時,蔗糖份、產糖率相應提高,產糖率13.41%,比上榨季(12.27%)上升1.14%。
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肩負著全縣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工作的性質決定了要經常下鄉到基層了解農情、走訪農戶,面對交通不便、人員少、任務重、時間緊的現狀,她積極發揚連續作戰、甘于奉獻的精神,該犧牲的雙休日,節假日堅決犧牲。在項目推廣、示范區建設和農業技術問題處理過程中,有時為了及時了解和掌握出現的異常情況,她凡是接到農民的請求,都爭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農民排憂解難,風里去、雨里行,雨天一身泥、風天一身土。尤其是災害天氣,作物普遍出苗差,長勢也不好,群眾都非常焦急,她盡可能做到隨叫隨到,到農民田間地頭指導,如不能到達現場的,則電話聯系幫助解決,為農戶挽回了不必要的損失。
李 照
李照,男,漢族,1991年12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龍須路消防救援站指導員。
曾無數次渴望假期,渴望能夠每天陪伴家人左右;曾無數次幻想,幻想能夠永遠不缺席“小情人”的成長瞬間;也曾無數次遺憾,遺憾每一個重要的節日都未能膝下承歡。春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更是可以彌補些許遺憾的日子。正當我滿心歡喜地祈禱時間慢些走的時候,卻臨危受命,讓陪伴再次變成了奢望。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更是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的一年!春節本是喜慶的日子,可是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卻給我們的美好生活蒙上了一層厚重的烏云。在這個特殊的春節李照沉浸在新生命降臨的喜悅中,他期盼已久的“小情人”呱呱墜地,他和戰友說到“很慶幸如此重要的時刻我與家人同在!猶記得見到‘小情人’的第一眼,那種滿足感立馬充盈內心,我手足無措,激動得連話也說不利索”,李照這位新手奶爸慢慢地學會了換尿布,學會了喂奶,甚至半夜會發射性的起夜。李照以為這種快樂的日子可以維持到休假結束,直到突然接到召回歸隊,與隊友共同守護轄區安全的通知,他臉上的笑容頓時凝固。他說道“我從不敢忘記身為一名消防員的使命,當我披上火焰藍的那一刻起,就肩負著保護一方平安,為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保駕護航。我明白此時正是國家需要我,正是黨和人民需要我的時候!但面對月子中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我心中五味雜陳,第一次不知如何對還在月子中的妻子開口。女兒才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久,還不能適應環境的她經常腸絞痛,每天撕心裂肺地哭,那一刻我的心都快要碎掉了!钡湶粏涡械氖窃净顫婇_朗的妻子由于孕期獨自承受太多壓力后患上了產后抑郁,家里的一大一小無時無刻不牽動著李照的心,回想與妻子在一起的這么多年里,因為工作的原因,總是聚少離多。萬一妻子承受不住怎么辦,他不敢再往下想。內心雖然猶豫不決、難以離舍,但是李照的卻早已收拾好行囊,準備歸隊,臨走前李照善解人意的妻子說道:“回吧!現在疫情形勢嚴峻,你應該回去和隊友共渡難關的,孩子交給我和爸媽,一定沒問題!我等你回來,我們一起等春暖花開!”別人總說消防員偉大,李照卻覺得家人是最偉大的!帶著妻子的鼓勵和支持,李照再一次放棄休假,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和大家共同應對疫情防控阻擊戰。
劉 勇
劉勇,男,漢族,1974年7月生,中共黨員,勐梭社區服務業黨支部支部書記。
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勐梭社區服務業黨支部任支部書記。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任社區監督委員會主任。自從事社區工作以來,他敬業奉獻、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把認真履職盡責化作一種自覺行為,想方設法做好各項工作。他堅守共產黨員的精神家園,堅守服務群眾的價值追求,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處處為別人著想。隨時以“我是一名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處處以身作則,時時樂于助人,熱心為身邊的群眾服務,為身邊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工作上能積極主動、任勞任怨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群眾的貼心人”,他的社區工作有聲有色,在社區內和社會上產生了較好的影響。
2020年1月底至2021年1月期間,他率先垂范,積極帶領所在支部部分黨員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作為勐梭社區12片區負責人,他不畏艱難,不怕危險,沖在前線,深入居民區摸底排查,排查總戶數124戶872人,積極協調解決返西人員的隔離觀察和登記上報工作,該片區返西人員沒有出現異常情況,沒有出現漏登誤登人員的情況。同時積極發動黨員同志捐款,他帶頭捐款500元,該支部所有黨員積極捐款達12745元,捐款率達100%,為疫情防控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為了提高居民住宅區的人居環境,他上下協調,多方對接,并帶頭組織社區黨員群眾義務勞動4次,使片區的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提升,在上級考評中獲得了好評。
劉勇同志熱愛學習,平時自己主動學習的同時還對社區人員進行宣傳普及,按要求抓好所在支部的黨建工作,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進每一位黨員心中。他待人誠懇,積極為片區居民排憂解難,得到了社區居民的高度評價。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劉勇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可是這些小事一直堅持的做下來,就是多么的不平凡,就是這些小事,讓我們看到他那顆純美的心,他始終保持著一名共產黨員本色,牢記黨的宗旨,保持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為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通過自己的行動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好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言行舉止符合敬業奉獻的模范。
孝老愛親
方向東
方向東,男,彝族,1989年1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稅務局副局長。
方向東有著一顆敬老愛老的心和一副助人為樂的熱心腸,多年來,他悉心照料家中老人,以自己的實際言行深刻詮釋了“孝”的含義,譜寫了當今社會一曲感人至深的“孝”的贊歌。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020年11月2日,是一個讓方向東一家人痛苦而難忘的日子,當醫生拿著一紙病危通知書讓他簽字的時候,他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起身,顫抖的手根本無法抓住那支筆。手術室的門終于開了,父親躺在平車上,嘴里面插著呼吸機管道、頭部插著引流管、手腳上全是輸液管......,雖然搶救過來了,但是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恢復意識,四肢無法活動,躺在病床上,吃喝拉撒必須全部靠人照顧。父親住院期間,由于母親常年勞作,再加上年事已高,身體不是很好,在照顧父親的時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作為家中的頂梁柱,方向東工作日加班加點處理事情,每周末顧不得休息,驅車前往二百余公里外的醫院照顧父親。擦洗、翻身、捶背、喂藥......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父親。每一個周末,往返500公里,48小時,他都在醫院度過,困了累了就靠在父親的病床前休息一會,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方向東卻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久病床前現孝心。父親的這次意外,徹底打亂了一家人平靜的生活,母親上醫院照顧父親了,家中只有妻子和4歲半的兒子,由于妻子上班的特殊性,照顧兒子的重擔也大部分壓在了方向東身上,下班后,無論工作多苦多累,回到家立馬擼起袖子為妻子和兒子做飯、洗衣、打理家務,他用盡全力在維持著這個溫馨的小家庭。
雖然家庭遭受如此重創,但是工作中的方向東依舊充滿熱情,投入到金三上線、營改增、國地稅改革、疫情防控等各項急難險重工作中一路走來,加班加點已經成為常態,但他從來沒有抱怨過苦和累,反而更加努力、更加謹慎,認真學習各項稅收政策業務,全心全意為納稅人、繳費人服務,積極營造良好的稅企交流氛圍。他常說:“作為青年干部,要有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工作,面對生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迎頭前進,努力爭做工作中的榜樣,生活中的贏家,為社會為單位為家庭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娜 王
娜王,女,佤族,1987年10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勐梭鎮王莫村婦聯主席。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源于心,"愛"生于情。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家庭美滿幸福、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石。在西盟縣勐梭鎮王莫村二組,就有這么一個孝老愛親的故事。娜王一家五口人,父親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兒子還在念小學。在村里,娜王是一位無私奉獻、樂于助人、愛崗敬業的好同志,在家庭,她更是一位恩愛親人、孝敬老人的好榜樣。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孝老愛親"。2012年4月,娜王與丈夫結婚了,丈夫也是出了名的好人,婚后他們的生活是甜蜜的,經營一家燒烤攤,她們互敬互愛,家庭和睦。隨著兒子出生,更是給這個家庭增添了無盡的歡樂。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給幸福的家庭帶來沉痛的打擊,娜王丈夫去往縣城的路上與一輛滿載的貨車相撞,事故中娜王丈夫頭部受傷嚴重,事故的第二天就送到兩百多公里外的市里就醫,據娜王所述當時醫生已經叫她放棄了,她沒有被生活的困難和高昂的醫藥費打垮。丈夫受傷后家里重擔都壓到娜王的肩上,一邊忙著四處張羅跟親戚借錢治病,還要照顧不到兩歲的兒子。為了維持家里的開支,她一直經營著燒烤攤,又開了小賣部,也種了15畝的甘蔗,為了掙到丈夫的醫藥費,她賣小吃、蜂蜜,想盡一切辦法。
在街坊鄰居的眼里,娜王就是典型的女強人,孝老愛親的典范,她帶領一家人挺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盡管以后的生活也不會容易,盡管丈夫不能回到以前的健康狀態,生活的困難也永遠帶不走他們臉上的笑容。距事故發生已經8年了,在這期間他們多年如一日,互敬互愛,相濡以沫,共同營建了一個充滿溫馨、和諧、安寧、幸福的家庭,贏得了左鄰右舍的羨慕和贊譽。親朋好友都說娜王是世上難得的好媳婦!娜王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民,雖然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她情真意切、孝老愛親的點點滴滴卻真真切切的打動著我們。她,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娜王點亮孝老愛親的明燈,照亮更多的家庭,溫暖更多的人心。
娜目來
娜目來,女,佤族,1972年4月生,中共黨員,西盟縣中課鎮政府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娜目來,中課鎮農業服務中心職工,一個普通的婦女,在人們的心中,她是一個長期以來默默無聞為丈夫、為女兒的健康快樂的生活作出的無私奉獻的傳統婦女。娜目來的丈夫從2000年就患有嚴重的風濕,手腳關節嚴重變形,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十多年來,對丈夫不離不棄,細心地照顧丈夫,艱難地支撐起一個家庭。娜目來和丈夫有一女兒,在教育女兒方面,她不僅注重女兒的學習成績,更注重培養女兒的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時時關心女兒沿著正道走,勉勵女兒勤奮刻苦學習,禮貌待人。丈夫巖勇深知妻子的辛苦,夫妻間相互信任,互相關愛,形成了一個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日常生活中,夫妻倆和睦相處,雙方享有平等的家庭經濟支配權,互相促進,共同營造和諧家庭。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女兒在這個和諧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熏陶下,從小就非常懂禮貌,尊重長輩,遵紀守法,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里是好女兒。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不但得到長輩們的贊揚,鄰里間的好評,在學校里年年獲得學校的表彰和獎勵。作為女兒,她把長輩的優秀品質,當作鞭策自己成長的動力,努力學習,不甘落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大學,F在女兒正在讀大學,她的成長映射出一個文明、和諧、向上的家庭帶給她的無盡精神食糧。這些都和娜目來科學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及平時的言傳身教分不開,她尊老愛幼、肯于吃苦、勤儉持家、任勞任怨的一言一行,兒子和女兒都看在眼里。他們夫妻二人常說一個家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共同經營。這種經營不僅是指物質上的,更多的還是強調精神上的,家可以不是奢華的,但一定是溫馨的,“家和萬事興”。他們夫妻相敬如賓,擁有尊老的一顆孝心,助人的一股熱情,創業的同舟共濟,用言傳身教演繹了小家庭最溫馨的幸福,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樸實的珍貴,幸福的最真實內涵,讓家庭不僅成為生活的港灣,更是共享學習樂趣、提高生活品味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