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通知公告 西盟新聞 專題報道 文化旅游 文明之窗 社會事業 黨的建設 平安西盟 佤山文藝 圖說佤山 音頻視頻
 
 當前位置:首頁 >> 木鼓網 >> 文化旅游 >> 民俗節慶>> 正文
 

【鄉愁西盟】西盟:傳承文化根脈

來源: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時間:2022/7/26 19:31:33 點擊:1088

 


西盟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縣內佤族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以翁嘎科鎮竹編為例,佤族傳統竹編技藝民間藝人能編制背籮、簸箕、蔑笆、米籮等多種竹器,他們制作的用具結實厚重、經久耐用,具有教強的實用性和一定的觀賞性,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目前竹編的紋樣多是通過傳承而來,主要受傳統民間的審美情趣影響,多以幾何形為題材。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生活用具不斷更迭,曾經家中常備的竹編產品逐漸被新的材料代替。當然,竹編手藝還沒有消逝,翁嘎科鎮龍坎村戈斗下組的巖路是目前僅有的幾個還堅守佤族傳統手工竹編技藝的老人。

巖路,男,佤族,生于1969年10月3日,16歲起開始跟自己的父親學習佤族傳統竹編技藝,至今仍然記得父親指導自己完成的第一個竹編作品是佤族背籮。巖路從小喜歡手工制作,通過自身的努力,漸漸的他編制的竹編用品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他的竹編制品主要銷售到縣內其他鄉鎮,有的竹制品還銷售到縣外?梢哉f巖路是當地比較全能的藝人之一,他現在帶徒弟2人,均能熟練掌握佤族傳統手工竹編技藝。

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并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佤族群眾每到一個地方新建村寨每家每戶都喜歡在村寨周圍種植各種竹子,使用竹器也較為普遍,佤族人建蓋的桿欄式茅草房多是用竹子建蓋。佤族群眾喜歡竹編制品,品種較多,多數的成年男子都會做竹編制品,這是佤族男人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

佤族織錦廣泛流傳于西盟佤族村寨之間,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與佤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反映佤族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耕織勞作、宗教習俗等社會生產活動,是佤族鮮明的文化符號,在中國民族織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現代人更好地了解佤族的歷史與文化。

相傳織錦的“錦”是從美景的“景”引用而來,其意是用自然景物中變幻無窮的美來形容織錦五彩繽紛的美。佤錦像一道道炫目的彩虹,既美麗又自然,每一幅圖案都是佤族同胞居住的環境和生活情趣的寫照,令人難以忘懷。

“你織布的時候,一定要線嚴孔密,織出的布就細密板實,織的速度慢些沒關系,但一定要保證質量,才經得起顧客檢驗……”西盟縣岳宋鄉岳宋村永老寨子里,佤族老技藝手工織錦市級傳承人小娜瑞正在教徒弟織布。

佤族織錦主要采用的工具是踞織機,也叫腰機。由竹木制作而成,簡單易操作,每臺腰機包括背皮、卷布桿、分綜棍、緯繞線板、分經棍、卷經桿、緯刀和分布桿等零件?楀\時席地而坐,將經線一端纏于樹樁,另一端緊系腰部皮帶上,使用木棍挑起或按壓經紗,露出織孔使梭引緯穿過,最后拉直用穿過經線的梳板將緯線打緊,按規律循環往復,成品線密孔實,做工精細。

獨特的色彩和紋式構成極具民族風情的佤錦,在內容和形式上表現出佤山天地、山水、村寨、河流、森林、花草、云霓等綺麗的自然風貌和阿佤人民的衣食住行、信仰、風俗等情景。在織錦色調中,以黑色和紅色為基本色,黃、綠、白、藍相間,粉色、棕色為輔助色,顏色呈深淺變化;花紋形狀有條紋、菱形紋、十字紋等,線條流暢,視覺突出。所織圖案多編入生活、歌舞、花卉和鳥獸等內容,款式別致,結構協調,反映出佤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傳遞出優秀的佤族文化。

織錦在佤族人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首先是用于縫制婦女穿的服飾,其次用于挎包、裹腿布、被套、床單,也可作幕帳、藝術品等。佤族織錦內涵豐富,種類繁多,是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心靈手巧”的佤族女性勞動智慧的結晶。近年來,西盟縣立足傳統“佤”文化基礎,融入現代設計理念,發掘佤族織錦新特色,并致力于打造地方民間工藝品牌,提升自身價值與影響力,傳承并弘揚佤族傳統民族文化。

近年來,隨著西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好政策”的持續推進,不僅讓佤族織錦手工藝得以延續,也將驚艷的佤族織錦推向了市場。

佤族生產工具鍛造技藝也稱打鐵工藝,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將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后移到鐵墩上,由藝人手握大錘進行鍛打。老藝人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梢哉f在老藝人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在翁嘎科鎮龍坎村西盟橡膠分廠四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巖陸正在打刀。刀作坊就在家附近,不大的小房子里擺放著一些鍛刀設備,一把把鋒利的刀就是用這些不起眼的設備打造出來的。加溫、鍛打、淬火……一把刀加工成成品,需要多道工序,整個過程需要兩三個小時。

加滿水后,巖陸把刀坯放進火爐內,很快刀坯開始變紅。他不慌不忙地說,“刀坯的溫度必須達到1000攝氏度以上,才能鍛打!   

眼看著整個刀坯渾身紅遍,巖陸雙手拿住火鉗,輕輕取出刀坯,放到鍛打設備上!皣}噠噠噠……”伴隨著鍛打聲巖陸把刀坯在大錘下來回移動,刀坯也漸漸有了形狀!凹訜、鍛打,僅僅這兩個工序需要反復四五次,這樣打出來的刀鋼鐵融合程度高,不易變形!睅r陸介紹說,這兩個工序比較關鍵,用炭火加熱,鍛打是三個人配合一錘一錘打出來的。

巖陸不但掌握了傳統的技法,作為佤族傳統手工藝冶鑄傳承人,他不斷從選材、設計、加熱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增添了時代的氣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西盟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和佤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著地域文化的稟賦和特色,體現著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蘊含著西盟人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它產生于民間、生長于民禮間、繁榮于民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西盟人的精神血脈綿綿不絕,并與先進文化建設息息相關。在當代,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于用 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西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堅持繼承和創新的統一,不斷拓展文化發展的視野,不斷豐富文化建設內容,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們城市的文化瑰寶,作為加強文化建設的優勢資源,真正保護和管理好、開發利用好,使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放射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努力打造佤文化保護與傳承示范縣。(西盟縣融媒體中心陳維佳 趙巖驕羅嘉 文/圖)


 

 
 文章評論:


請文明論評!
 
 
主辦單位:中共西盟佤族自治縣委員會 西盟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承辦:中共西盟縣委宣傳部(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備案許可證編號:滇ICP備202100126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3120180011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縣新縣城勐卡路1號綜合樓內宣傳部 電話:0879-8342029
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79-8343115 在線舉報
公安備案編號:53082902000001
92午夜福利在线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