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于上世紀70年代初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一經唱出就很快風靡全國,膾炙人口。歌曲作者、軍旅詞曲作家楊正仁說:“這首熱烈、真情的歌曲,是為感恩而作,為一個勤勞善良、樸實勇敢的民族而創作!
一個地方是否有魅力、令人神往,至少包含兩個關鍵要素:優美的自然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原始、古樸、生態、神秘的西盟佤山,就具有這兩種特質!办`境西盟、古樸佤山”,因歷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原因,西盟佤山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也是一塊文藝創作的沃土。
1961年,21歲的昆明小伙楊正仁到西盟縣解放軍某部當通訊兵。因為工作,他幾乎跑遍了佤山大大小小的村寨,一有機會,就與能歌善舞的佤族兄弟交流。1964年的一天,楊正仁和戰友在班哲寨架線,當地的佤族群眾看到解放軍來,圍著篝火唱起了歌、跳起舞表示歡迎,大家唱的那首《白鷴鳥》的旋律,讓他久久難忘。
身在佤山,楊正仁目睹了佤族群眾從原始社會生活一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階段、自己當家做主的跨越,也參與了部隊在邊境幫助佤族群眾抓生產、興水利的工作,深切感受到佤族群眾發自內心愛黨擁軍。他的創作靈感被激發出來,決定就以《白鷴鳥》為藍本進行創作。
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構思、打磨,這首熱情、歡快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終于出爐,從此,走進了聽眾的心中。朗朗上口的歌詞搭配優美輕快的旋律,表達了佤族群眾真摯的心聲,經西盟縣文工隊排練演出后,很快在佤族群眾間流行起來。1965年3月,在西盟佤族自治縣成立的慶典晚會上,佤族群眾圍著篝火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載歌載舞,一直跳到黎明還意猶未盡。
1972年,這首歌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全國人民通過這首歌認識了阿佤山和佤族,一直傳唱至今。
西盟縣也將《阿佤人民唱新歌》確定為縣歌。
《阿佤人民唱新歌》曲譜 《云南百年原創歌曲精選》楊明 主編
每天清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聲都會準時在全縣村村寨寨的大喇叭里響起。聽著這首歌長大的一代又一代阿佤人,陶醉在“茶園綠油油,梯田翻金波”的家鄉美景中,更在脫貧奔小康的偉大工程中,再一次感受到“道路越走越寬闊……!钡默F實場景。
一首歌歷經半個世紀仍經久不衰,楊正仁認為其生命力不僅來源于旋律和歌詞,更是“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最好的詮釋。
他本人就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見證者。從通訊兵到民族工作隊隊員,楊正仁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工作了10年。退休后,他幾乎每年都要回西盟看看。
過去的西盟,村村寨寨不通電不通路,通訊兵架線需要在密林里邊砍樹邊開路,群眾缺衣少食,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野菜野果。
如今的西盟佤山變化翻天覆地,家家戶戶住樓房,村村通公路,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邁步新征程、日子越過越幸福。
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唱?了邊疆少數民族世世代代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真摯情感,展現了西盟各族群眾團結在黨的偉大旗幟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的堅定決心,傳遞了西盟各族人民建設幸福美麗家園的豪邁之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盟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
嘹亮的歌聲中、歡快的舞蹈里、自在的神情下,你分明聽到、看到、也讀到了班哲村群眾過上好日子后,那喜悅的心情,甚而是自豪的精神狀態。身后的那幅壁畫,展現著佤族人民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迎接解放軍的到來,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壯闊圖景,無聲地與眼前的現實構成一幅西盟發展的歷史畫卷。
從歌曲到音樂劇。當年,佤族同胞給歌曲配上了舞蹈,50多年過去,他們又將佤山巨變,打贏脫貧攻堅戰,以舞蹈詩的形式展示出來,能歌善舞的民族,又本色的演繹了音樂劇《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動感時尚的音樂中,他們用方言對話,以原生態嗓音演唱,唱出了當地貧困群眾渴望擺脫貧困、改變命運的心聲,唱出了在政策扶持和扶貧干部的幫助下佤山從貧困落后走向幸福生活的生動故事。
記者:葉布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