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盟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長47.91%!
“十三五期間,西盟縣完成高穩產田地改造3.48萬畝。
”“采取‘田間’與‘課間’相結合、‘以師帶徒’、‘孵化式’培訓等方式,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及指導,累計完成各類技術培訓及指導2400余期25余萬人次,全面提升農民生產技能!
……
2015年以來,西盟縣緊緊圍繞“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和建設“綠色西盟、生態家園、活力佤山、和諧邊陲”的目標要求,按照 “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能力提升”的總體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在祖國西南邊疆譜寫了一曲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的宏偉新篇章。
強“三農” 唱紅 產業興歌
俯瞰西盟縣新廠鎮新廠村,機耕路縱橫交錯,新修好的灌溉渠蜿蜒延伸,高標準農田間,一排排青儲玉米綠意盎然,辛勤的農戶正享受著耕耘的喜悅,在田間除草、勞作,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盛景。
“記得五年前,我們家還是靠著種植水稻、谷子過生活。增加收入,對我們來說并沒有太好的產業!鞭r業發展基礎落后,產業發展單一。過去生活在新廠鎮新廠村三組的村民巖丁家里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作為90后的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務工,想要把日子變好,只能背井離鄉。
“十三五”以來,西盟縣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強化工作措施,在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20萬畝的前提下,優化產業結構,把產業扶貧工作作為群眾穩定脫貧的主要支撐和根本措施,加大產業建設力度,著力構建起以橡膠、甘蔗、茶葉、畜牧、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以咖啡、冬季農業為特色產業的“五+X”產業扶貧格局。
“有了產業,我們也有了奔頭,這幾年村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村子變美了,也有產業來增加收入。我家種植甘蔗12畝,去年純收入差不多有上萬元,夏季種青儲玉米,冬季發展無筋豆,差不多有3畝多,收入也能夠達到近萬元!蔽髅丝h新廠鎮新廠村三組村民巖丁當笑臉盈盈的說。
“十三五”期間,西盟縣按照“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能力提升”的總體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科技進步為動力,農民增收為核心,扎實做好各項強農惠農支農政策措施,強化科技培訓與推廣應用,著力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切實提高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19年,西盟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9734萬元,比2015年的47147萬元,增22587萬元,增長47.91%,農業農村經濟平穩增長。全縣肉類總產量達5284噸,比2015年的4237噸,增1047噸,增長24.71%,畜牧業持續發展。
“過去,由于土地缺水,只能種植一些耐旱、澆灌水少的農作物。特別是到了冬季,雨水少,很多農田只能丟荒,群眾辛苦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毙聫S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巖龍作為土生土長的新廠人,經歷了從“靠天吃飯”到“按季節耕作”,再到“想種什么種什么”的新廠村農業發展之路。
過去,新廠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水稻、玉米和茶葉等傳統產業,由于品種單一、且季節性強,村民收入一直很低。如今,田地間鋪設了灌溉引水渠,無筋豆、朝天椒等冬農作物陸續種下地,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收入提高了,群眾種植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這讓新廠村的“領頭人”巖龍對村里的農業發展有了更多的“新期盼”。
“鄉村振興,我們首先要把群眾的糧食生產搞好,讓他們端好自己的‘飯碗’。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杜絕耕地拋荒現象,也讓群眾有了耕作的選擇權,土地的價值得到了提升,群眾才能有更好的收入!毙聫S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林紹蔚說。
同時,西盟縣為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笆濉币詠,全縣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投資5491.22萬元,累計完成高穩產田地改造3.48萬畝,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總面積累計超90萬畝,在增強群眾發展產業信心的同時,西盟農業生產也走上了高產、高效之路。
“我縣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的重要抓手,切實改善土地質量、提升糧食產能、增強農業抗災能力,集中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現代農業增產增效。高標準農田建設實實在在的成為了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工程!蔽髅丝h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農田建設管理股工作人員曾新榮說。
構建農業發展保障體系,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笆濉逼陂g,西盟縣采取“田間”與“課間”相結合、“以師帶徒”、“孵化式”培訓等方式,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及指導,累計完成各類技術培訓及指導2400余期25萬余人次,全面提升農民生產技能。
“政府先是給了我120箱,從2020年1月份開始養殖,在我的精心培育下現在已經擴繁到309箱了,去年純收入就達到12萬元!痹谥姓n鎮細節組扎思的林下養蜂基地,叢林間一箱箱的蜜蜂格外引人注目,一只只忙碌的小蜜蜂不時從身邊飛過。村民扎思與兒子彭正戴著養蜂防護帽,穿梭在自家面積7畝的中蜂養殖基地擺弄著蜂箱,而這些蜂箱正是扎思一家的致富“百寶箱”。從過去的“要我發展”到如今“我要發展”思想觀念改變的背后,是西盟縣“十三五”以來,實施“人才興縣”的一個重要體現。
“我爸媽差不多也有五十歲了,我想著他們做不動了我來做,畢竟我也是在大山里長大的,所以選擇回來還是比較適合我,我也很喜歡我自己的家鄉,喜歡這里的青山綠水,同時也很看好我家鄉的前景,看好養蜂的前景,像我家鄉養出來的蜂蜜肯定是最生態最健康的!迸碚f。
培育鄉村“領頭雁”,西盟貧困戶“華麗變身”的內生動力,從“敢想敢干的不多”到“勤勞致富光榮”,是“十三五”期間,發生在昔日西盟群眾身上的最大變化。思想上的被動接受到行動上的主動而為,讓西盟縣的貧困戶頭銜逐漸消除,群眾變身致富帶頭人的事跡也流傳開來。
“我縣在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及指導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素質提升!笆濉逼陂g,我縣依托省農業農村廳定點幫扶和黃必志專家工作站落戶西盟的優勢及‘滬滇扶貧協作’‘三區人才培育’‘基層人才對口培養’‘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函授學習’‘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培訓平臺等,累計對科技人員進行培訓400余人次!蔽髅丝h農業農村科學技術局辦公室副主任巖克說。
強林業 唱綠生態盛景歌
發展好農業的同時,西盟縣按照建設現代林業的構思,緊緊圍繞“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不斷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林業建設和林業經濟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咯咯咯…”在西盟縣勐卡鎮莫窩村三組巖巴拉的茶園里,一只公雞突然竄上茶樹枝頭一陣鳴叫,將春日寂靜打破,仿佛吹響了號角,一只只土雞三五成群的在樹下自在悠閑。而茶樹之中,香樟、八角、木漿子、燈臺葉……一株株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植株,散落在一排排大葉種老株綠茶樹間,清風徐徐,淡淡的香氣彌漫在茶園里,為這茶園平添了一抹鮮活。
“別覺得這些樹長在茶園里不好看,也別覺得這些雞會傷害茶樹,他們可是我們茶園里的‘寶貝’!睅r巴拉是土生土長的莫窩人,自上世紀60年代莫窩村引入茶葉種植,巖巴拉的父輩們就開始以種茶為生。小小的茶樹在一代又一代的莫窩茶農的細心耕耘下,成為茶農的重要收入來源。但過去的茶葉種植一直處于“管產量就管不了質量”,制約著莫窩村的茶產業發展。而傳承了父輩們茶葉種植技術的巖巴拉就深受其苦,巖巴拉告訴記者:“過去,我們茶葉的管理都是粗放式管理,對于病蟲害防治,很多茶園都會選擇用傳統的消殺。這樣就導致我們茶葉的品質下降,反而讓茶葉賣不好!
山清水秀,地處橫斷山脈南緣,多山區少平壩,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西盟縣做好生態有機茶的優勢所在。作為西盟的支柱產業,茶產業承載著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轉化農村富余勞動力,拉動產業發展的功能。茶產業發展不起來,就意味著收入提不高,脫貧無從談起。
“十三五”以來,西盟縣依托茶葉提質增效項目、茶葉綠色防控培訓及“先鋒強志”培訓項目實施,給群眾開班上課,手把手的教他們怎樣更好的種植出綠色有機的茶葉。巖巴拉說:“現在我們種植茶葉不僅不使用農藥,茶葉品質和價格不是過去能比的,同時我們還發展林下養殖。去年,我家茶葉一季收入在4000多元,林下養雞也為我帶來了2000元的收入!
2016年,西盟縣林業總產值達33650萬元;而2020年,西盟縣的林草產值在2016年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翻番。同時,累計完成各種造林64375畝,投入資金3046.96萬元,累計完成統籌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庭院經濟果種植項目37個點,種植經濟林果和其它樹種共71264株,共投入財政涉農資金818.372萬元,林業產業也在不斷發展。
“這個冬瓜豬五花臘肉是由本土野豬馴化制作而成的。它肥而不膩,肉質鮮嫩細膩,皮薄骨細,口感非常好……”
“臘肉的話,主打的有廣式臘肉和滇式臘肉,廣味的偏甜,它沒有辣子,滇式的是麻辣的,適合我們本地人的口味……”
夏至,西盟縣鑫盟優品的實體店鋪里,店員正在向客人介紹最近銷售火爆的冬瓜豬五花臘肉。作為西盟本土主打的土特產之一,西盟阿佤香食品有限公司“佤佳源”冬瓜豬臘肉因細嫩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
現如今,“西盟米蕎”“西盟‘佤韻’茶葉”“西盟山林百花蜜”……一個個走商超、進會展的知名特色品牌,讓西盟的一系列農特產業逐漸走進市場進入消費者視野,正在勾勒出西盟振興鄉村的美麗藍圖,千年脫貧夢,今朝終得圓。一個承諾,一場硬戰,一首新歌。歷經五年的決戰決勝,西盟縣“十三五”期間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撕掉了絕對貧困的歷史標簽,讓阿佤人民再唱時代新歌。
來源:西盟縣融媒體中心李毅 文/圖